泰州ISO9000认证
泰州iso9001认证
泰州认证机构 你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国际标准ISO9001

网址:www.tzzl9001.com     时间:2022/3/6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的关系。
  国际标准是根据ISO/IEC导则第3部分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了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国际标准草案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国际标准ISO9001由ISO/TC176/SC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质量体系分委员会制定。
  ISO9001第三版取代第二版ISO9001:1994以及ISO9002:1994和ISO9003:1994,
  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原已使用ISO9002:1994和ISO9003:1994的组织只需按1.2的规定删减某些要求,仍可以使用本标准。
  本标准的名称发生了变化,不再有“质量保证”一词。这反映了本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除了产品质量保证以外,还旨在增进顾客满意。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仅是提示的附录。
  0 引言
  0.1 总则
  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应该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受各种需求、具体的目标、所提供的产品、所采用的过程以及组织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统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或文件不是本标准的目的。
  本标准所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要求的补充。“注”是理解和说明有关要求的指南。
  本标准能用于内部和外部(包括认证机构)评价组织满足顾客、法律法规和组织自身要求的能力。
  本标准的制定已经考虑了GB/T 19000和GB/T 19004中所阐明的质量管理原则。
  0.2 过程方法
  本标准鼓励在制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进顾客满意。
  为使组织有效运作,必须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的活动。通过利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项活动,可以视为一个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可直接形成下一过程的输入。
  组织内诸过程的系统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及其管理,可称之为“过程方法”。
  过程方法的优点是对诸过程的系统中单个过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过程的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的控制。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用过程方法时强调以下方面的重要性:
  a) 理解和满足要求;
  b) 需要从增值的角度考虑过程;
  c) 获得过程业绩和有效性的结果;
  d) 基于客观的测量,持续改进过程。
  图1所反映的以过程为基础的
  展示了4-8章中所提出的过程联系。这种展示反映了在规定输入要求时,顾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顾客满意的监视要求对顾客有关组织是否已满足其要求的感受信息进行评价。该模式虽覆盖了本标准的所有要求,但却未详细地反映各过程。
  注:此外,称之为“PDCA”的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过程。PDCA模式可简述如下:
  P(plan)-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Ddo)-实施:实施过程;
  C(check)-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
  A(act)-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
  图1 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0.3 与GB/T 19004的关系
  GB/T19001和GB/T19004已制定为一对协调一致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这两项标准相互补充,但也可单独使用。虽然两项标准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但具有相似的结构,以有助于他们作为协调一致的一对标准的应用。
  GB/T19001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可供组织内部使用,也可用于认证或合同目的。在满足顾客要求方面,GB/T 19001所关注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与GB/T19001相比,GB/T 19004对质量管理体系更宽范围的目标提供了指南。除了有效性,该标准还特别关注持续改进一个组织的总体业绩与效率。对于最高管理者希望通过追求业绩持续改进而超越GB/T19001要求的那些组织,GB/T19004推荐了指南。然而,用于认证或合同不是 GB/T19004的目的。
  0.4 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
  为了使用者的利益,本标准与GB/T24001-1996相互趋近,以增强两类标准的相容性。
  本标准不包括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特定要求,例如环境管理、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或风险管理有关的特定要求。然而本标准使组织能够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相关的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或一体化。组织为了建立符合本标准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可能会改变现行的管理体系。
  管理原则
  为了成功地领导和运作一个组织,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和透明的方式进行管理。针对所有相关方的要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管理体系,可使组织获得成功。质量管理是组织各项管理的内容之一。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已得到确认,最高管理者可运作这些原则,领导组织进行业绩改进。
  a)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b)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c)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d)过程方法
  将活动或过程作为过程加以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e)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f)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g)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h)与供方的互利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形成了GB/T1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
  质 量 管 理 体 系 —— 要 求
  国 际 标 准 化 组 织 国 际 标 准
  ISO9001:2008(DIS稿)
  质 量 管 理 体 系 —— 要 求
  代替ISO9001-2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1 范围
  1.1总则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规要求的产品;
  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持续改进体系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1:在本标准中,术语“产品”适用于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这也包括采购产品和实现过程的中间产品。
  注2:法律法规可表述为法定要求。
  1.2应用
  本标准规定的要求是通用的,意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当本标准的任何要求由于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而不适用时,可以考虑进行删减。
  除非删减仅限于第7章中那些不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和责任的要求,否则不得声称符合本标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SO9000:200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ISO9000:2005给出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描述的供应链:
  供方 组织 顾客
  本标准所出现的术语“产品”也可指“服务”。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8—12—30发布 2009—03—01实施
  4 质量管理体系
  4.1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组织应:
  a)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见1.2);
  b)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 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d) 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和监视;
  e) 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f) 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所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注1:上述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应该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程;
  注2:4.2采购条款的要求也可适用于外包过程。
  针对组织所外包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性的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用于外包的过程的控制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质量手册;
  c)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
  d)组织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确定的必要文件和记录;
  e)本标准所要求的质量记录(见4.2.4)
  注1:本标准出现“形成文件的程序”之处,即要求建立该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
  注2:一个单一文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的要求,一个文件化程序的要求可被多于一个文件覆盖。
  注3: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取决于:
  a) 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类型;
  b) 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
  c) 人员的能力。
  注3:文件可采用任何形式的媒体。
  4.2.2质量手册
  组织应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质量手册包括: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见1.2);
  b)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
  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表述。
  4.2.3文件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条款4.2.4的要求进行控制。
  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有效版本的适用文件;
  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策划和运作质量管理体系所必须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4.2.4记录的控制
  应控制建立的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质量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5 管理职责
  5.1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所作出的承诺提供证据:
  a)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制定质量方针;
  c)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d)进行管理评审;
  e)确保资源的获得。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1和8.2.1)。
  5.3质量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
  a)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b)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c)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d)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e)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5.4策划
  5.4.1质量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见7.1a)]。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以及条款4.1的要求;
  b)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更改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5.5职责、权限和沟通
  5.5.1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得到规定和沟通。
  5.5.2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该组织的管理者,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c)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对顾客要求的意识。
  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5.5.3内部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5.6 管理评审
  5.6.1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评审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见4.2.4)。
  5.6.2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审核结果;
  b)顾客反馈;
  c)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d)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e)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f)经策划的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5.6.3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以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
  a)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c)资源需求。
  6 资源管理
  6.1资源的提供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b)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6.2人力资源
  6.2.1总则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
  6.2.2 能力、意识和培训
  组织应:
  a)确定从事影响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
  b) 适当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达成必须的能力;
  c)确保达成必须的能力;
  d)确保员工意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e)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见4.2.4)。
  6.3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并维护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包括,如:
  a)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b)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
  c)支持性服务(如运输、通讯或信息系统)。
  6.4工作环境
  组织应确定和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
  注:工作环境指达成产品要求符合性必须的条件,如:洁净室,防静电措施、卫生控制等。
  7 产品实现
  7.1产品实现的策划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见4.1)。
  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应确定以下方面的适当内容:
  a)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b)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c)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d)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见4.2.4)。
  策划的输出形式应适于组织的动作方式。
  注1:对应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可称之为质量计划。
  注2:组织也可将条款7.3的要求应用于产品实现过程的开发。
  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组织应确定: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的活动要求;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和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d)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组织应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进行(如:提交标书、接受合同或订单及接收合同或订单的更改),并应确保:
  a)产品要求得到规定;
  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解决;
  c)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评审结果及评审所引发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接收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
  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
  注:在某些情况下,如网上销售,对每一个订单进行正式的评审可能是不实际的,而代之对有关的产品信息,如产品目录、产品广告内容等进行评审。
  7.2.3顾客沟通
  组织应对以下有关方面确定并实施与顾客沟通的有效安排:
  a)产品信息;
  b)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的修改;
  c)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
  7.3设计和开发
  7.3.1设计和开发策划
  组织应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和控制。
  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组织应确定:
  a)设计和开发阶段;
  b)适合每个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
  c)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
  组织应对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之间的接口进行管理,以确保有效的沟通,并明确职责分工。
  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在适当时,策划的输出应予以更新。
  注:设计开发的评审、验证和确认的目的有区别,可以视产品和组织的方式分别或结合实施和记录。
  7.3.2 设计和开发输入
  应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保持记录(见4.2.4)。这些输入包括:
  a)功能和性能要求;
  b)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c)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d)设计和开发所必须的其他要求。
  应对这些输入进行评审,以确保其充分性与适宜性。要求应完整、清楚,并且不能自相矛盾。
  7.3.3设计和开发输出
  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应以能够针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设计和开发输出应:
  a)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
  b)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信息;
  c)包含和引用产品接收准则;
  d)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性。
  7.3.4设计和开发评审
  在适宜的阶段,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3.1)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系统的评审,以便:
  a)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识别任何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的代表。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2.4)。
  7.3.5设计和开发验证
  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3.1)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2.4)。
  7.3.6设计和开发确认
  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或已知预期使用或应用的要求,应依据策划的安排(见7.3.1)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确认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存(见4.2.4)。
  7.3.7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并保持记录。在适当时,应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
  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更改的评审应包括评价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
  更改的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2.4)。
  7.4 采购
  7.4.1采购过程
  组织应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对供方及采购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取决于采购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
  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发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2.4)。
  7.4.2采购信息
  采购信息应表述拟采购的产品,适当时包括:
  a)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要求;
  b)人员资格的要求;
  c)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在与供方沟通前,组织应确保规定的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
  7.4.3采购产品的验证
  组织应建立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确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
  当组织或其顾客拟在供方的现场实施验证时,组织应在采购信息中对拟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作出规定。
  7.5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组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适当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b)获得作业指导书;
  c)使用适当的设备;
  d)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
  e)实施监视和测量;
  f)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
  注1:交付后活动可包括:提供担保、契约义务如维护服务、附加服务如再循环和最终处置。
  注2:产品和服务提供包括防护。
  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施确认,这包括仅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交付之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
  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组织应对这些过程作出安排,适当时包括:
  a)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
  b)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c)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d)记录的要求(见4.2.4);
  e)再确认。
  注1:对许多服务组织,所提供服务不能在服务交付前便利验证,此过程应在策划阶段(见7.1)予以考虑;
  注2:例如:焊接、消毒、培训、热处理、呼救中心服务或紧急响应过程可能需要确认。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适当时,,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宜的方法标识产品。
  组织应贯穿产品实现过程针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
  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并记录产品的唯一性标识并保持记录。
  注:在某些行业,技术状态管理是保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一种方法。
  7.5.4顾客财产
  组织应爱护在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当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回发现不适当的情况时,应报告顾客,并保持记录(见4.2.4)。
  注:顾客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和个人资料。
  7.5.5产品防护
  在内部处理和交付到预定地点期间,组织应针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防护,这种防护应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控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控和测量装置,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见7.2.1)提供证据。
  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为确保结果有效, 必要时,测量设备应:
  a)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验证。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验证的依据;
  b)必要时进行调整或再调整;
  c)得到识别,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d)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e)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组织应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2.4)。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定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必要时再确认。
  注1: 更多信息,参见ISO10012
  注2:监视和测量装置包括测量设备(无论其用于监视还是测量)及用于监视要求符合性的除测量设备外的其它装置;
  注3:计算机软件满足预定用途的能力的确认典型活动包括对软件的的验证和配置管理,以保持其适用性。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a)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b)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这应包括统计技术在内的使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
  8.2监视和测量
  8.2.1顾客满意
  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表现,组织应监视顾客有关组织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有关信息,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
  8.2.2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
  a)符合策划的安排(见7.1)、本标准的要求以及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b)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
  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组织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应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应建立文化化程序以规定策划和实施审核、建立记录(见4.2.4)以及报告结果的职责和要求。
  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
  跟踪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见8.5.2)。
  应保持审核及其结果的记录。
  注:作为指南,参见ISO19011。
  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组织应采取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宜时进行测量。这些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当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
  注:在确定适当方法时,组织应根据其过程对产品要求符合性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影响,考虑对其每一个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的适当类型和程度,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策划的安排(见7.1),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
  应保持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
  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当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策划的安排(见7.1)均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得向顾客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注: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可以是一份记录,或其它在策划安排中规定的方式(如样品)。
  8.3不合格品的控制
  组织应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不合格品控制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规定。
  组织应采取下列一种或几种方法,处置不合格品:
  a)采取措施,消除发现的不合格;
  b)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当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
  c)采取措施,防止原预期的使用或应用。
  应保持不合格品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让步的记录(见4.2.4)。
  在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应对其再次进行验证,以证实符合要求。
  当在交付或开始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组织应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8.4数据分析
  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这应包括来自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以及其他有关来源的数据。
  数据分析应提供以下方面的有关信息:
  a)顾客满意(见8.2.1);
  b)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8.2.4);
  c)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d)供方。
  8.5 改进
  8.5.1持续改进
  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认证流程
  管理体系认证分为初次认证、年度监督审核和复评认证等,具体如下:
  一、初次认证
  1、企业将填写好的《认证申请表》连同认证要求中有关材料报给认证中心。认证中心收到申请认证材料后,会进行合同评审,符合要求后签订认证合同。(如果组织材料提交不全,就取得不了受理的资格,更谈不上签合同缴费了。这一点请申请认证的企业和相关辅导机构的工作人员给以足够重视,以免因此影响进度)。
  2、认证机构根据合同评审结果,按规范要求组成现场审核组;
  3、审核组长在现场审核前将审核组组成和审核计划正式发给企业确认。现场审核分一二阶段进行,除非非常简单的产品和过程,如纯销售公司等,一阶段可以非现场审核,一般都要进行两个阶段的现场审核。
  按照现行法规规定,审核计划需提前报国家认监委。
  4、现场审核组依据标准、组织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组织的手册、程序等体系文件,对受审核组织贯彻执行标准的情况的情况审核取证。
  其中第一阶段审核的目的是了解组织管理体系的策划、建立和运行情况,初步确定审核范围,评价是否具备实施二阶段审核的条件;验证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认证标准并有效运行,以决定推荐认证注册等。
  一二阶段具体的审核具体工作安排,即审核计划,是依据上述的审核目的确定。
  审核人日数是根据的规模的确定,ISO及国家认监委均有相应的人日数规定,现场审核的人日数必须符合要求,审核方为有效。
  5、审核组根据企业申请材料、现场审核所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依据,得出审核发现,并对所有审核发现对照分析得出审核结论,撰写审核报告
  6、对于现场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企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纠正措施。对于纠正措施经审核组验证合格后,连同现场审核记录,审核报告等资料一并提交提交认证机构技术委员会审查。
  7、认证机构收到技术委员会审查意见后,汇总审查意见,报认证机构总经理批准发证。
  8、认证组织按合同规定交纳认证费用。
  9、认证机构向认证合格企业颁体系认证书,在相关网站进行公告,并同时上报国家认监委网站。
  10、获证企业如有特殊印制要求,应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并备案。
  11、现场审核严重不满足要求,审核组可以得出不予推荐认证注册、暂缓推荐认证注册等结论。也可以中途停止审核,作撤场处理。
  二、年度监督审核
  年度监督审核每年一次,两次监督审核时间之间最多不得超过12个月。
  1、认证机构根据企业认证证书发放时间,制订年检计划,提前向企业下发年检通知。
  2、企业按合同要求缴纳年度监督管理费;
  3、认证机构组成审核组;
  4、审核组长在现场审核前将审核组组成和审核计划正式发给企业确认;
  5、审核组按计划进行现场审核工作。
  6、审核组根据现场审核所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依据,得出审核发现,并对所有审核发现对照分析得出审核结论,撰写审核报告
  7、对于现场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企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纠正措施。对于纠正措施经审核组验证合格后,连同现场审核记录,审核报告等资料一并提交提交认证机构技术委员会审查。
  8、审核合格,认证机构,如北京世标认证中心,继续保持认证注册资格,发给监督审核结果通知书等
  9、现场审核严重不满足要求时,可以撤消、暂停认证组织的认证注册资格。
  三、再认证
  证书3年到期的企业,应重新填写《认证申请书》,如与北京世标认证中心签订再认证合同,进行再认证审核。除审核不分一二阶段外,其它认证程序同初次认证。
  认证流程图
  异同
  (1)ISO9001与ISO9004在架构上很相似,其设计方法标准均为过程方法,因此两者能够很好的兼容。
  (2)两个标准都属于ISO体系,都遵循共同的ISO管理原则。
  (3)ISO9004的适用范围比ISO9001大,ISO9001适用于组织内部的最低要求,而ISO9004则在更宽的范围使用,ISO9004旨在改进组织的总体绩效,要求更高,适用于不满足iso9001效果的管理者。
  (4)两种标准可同时使用无冲突。
  意义
  过程方法模式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在2000版ISO9000族标准修订过程中,ISO/TC176委员会广泛征集了国际上一批深受尊敬的质量管理专家的意见后,用最概括的语言统一组织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成为修订新版标准的理论基础并成为实施新版标准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我们在ISO9000:2000标准第0.2节看到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而“过程方法模式”就是八项原则之一,这项原则的运用,使得2000版标准比1994版有了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过程模式提倡用过程方法来识别和建立体系,用过程方法来对质量活动进行控制。由于过程方法符合质量活动的普遍规律,所以适合所有行业实现产品的管理运作;
  2000版的三个核心标准:ISO9000/9001/9004的引言中,都给出了过程方法模式图,而该图充分体现了戴明循环(PDCA)的管理思想和工作原理,构成了新版标准的又一特点;
  1994版用20个要素体现标准对质量体系的要求相比,过程方法的优点在于实现了以过程的连续性替代了20个要素的不连续,这使得任何采用标准的组织都能更方便地理顺其质量管理体系,而无须花很大气力去识别质量活动与要素的对应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说过程方法模式是掌握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一个纲。只有对其深入理解,才可能深入理解标准的要求。
  意义
  企业组织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有如下意义:
  1.可以完善组织内部管理,使质量管理制度化、体系化和法制化,提高产品质量,并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表明尊重消费者权益和对社会负责,增强消费者的信赖,使消费者放心,从而放心地采用其生产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可借此机会树立组织的形象,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形成名牌企业;
  3.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市场占有率,是政府采购等招投标项目的入场券,是组织向海外市场进军的准入证,是消除贸易壁垒的强有力的武器;
  4.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举一反三地建立健全其它管理制度;
  5.通过ISO9000认证可以-举数得,非一般广告投资、策划投资、管理投资或培训可比,具有综合效益;还可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及对获证单位的重点扶持。
  ISO9000族标准的推行,与我国实行的现代企业改革具有十分强烈的相关性。两者都是从制度上、体制上、管理上入手改革,不同点在于前者处理组织的微观环境,后者侧重于组织的宏观环境。由此可见,ISO9000族标准非常适宜我国国情。因此,国家明文规定“九五”期间全面推行ISO9000族标准。
  ISO9000族标准认证,也可以理解为质量管理体系注册,就是由国家批准的、公正的第三方机构——认证机构,依据ISO9000族标准,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评介,向公众证明该组织的质量管体系符合ISO9000族标准,提供合格产品,公众可以相信该组织的服务承诺和组织的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ISO9000族标准不仅在全部发达国家推行,发展中国家也正在逐步加入到此行列中来,ISO已成为—个名副其实的技术上的世界联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上述它能给组织带来的巨大的实际利益之外,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ISO9000族标准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之物。因此,在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实行ISO9000族标准并非是一个外部命令,而是现代组织的本质要求。
  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缩写为ISO)对9000族系列标准进行“有限修改”后,于1994年正式颁布实施IS09000族系列标准,即94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又启动了修订战略的第二阶段,即“彻底修改”。1999年11月提出了2000版ISO/DIS9000、 ISO/DIS9001和ISO/DIS9004国际标准草案。此草案经充分讨论并修改后,于2000年12月15日正式发布实施。ISO规定自正式发布之日起三年内,94版标准和2000版标准将同步执行,同时鼓励需要认证的组织,从2001年开始可按2000版申请认证。
  认证材料
  ISO9001体系认证咨询所需的材料:
  ISO9001体系认证咨询需要准备的材料有:质量体系认证(iso9001):公司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许可证(有要求时)、产品所依照的法规、标准等;
  ISO9001体系审核所需的材料
  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内审资料、管理评审资料以及程序文件要求的其它相关表单。第三层次的作业指导书,以及操作过程的记录。
  证书有效期
  一般,ISO9001证书有效期为3年;
  但是前提是企业必须接受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核,即年审;
  监督审核频率一般为每12个月一次,即一年一次,所以叫年审;
  有些企业可能比较特殊,认证机构要求6个月或者10个月要求年审一次;
  ISO认证审核都会提前通知时间,有些认证是飞行检查即不通知检查随时可能到达工厂突击检查。
  申请必备条件
  1.中国企业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外国企业持有有关部门机构的登记注册证明。
  2.产品质量稳定,能正常批量生产。质量稳定指的是产品在一年以上连续抽查合格。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不能代表产品质量的稳定情况,必须正式成批生产产品的企业,才能有资格申请认证。
  3.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其补充技术要求,或符合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标准。这里所说的标准是指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产品是否符合标准需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确认和批准的检验机构进行抽样予以证明。
  4.生产企业建立的质量体系符合GB/T19000-ISO9000族中质量保证标准的要求,建立适用的质量标准体系(一般选定ISO9002来建立质量体系),并使其有效运行。
  ISO9001:2015
  众所周知, ISO9001标准是ISO组织颁布的影响面最广的一个管理体系标准,标准的每一次修改,无不在业内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尤其是本次标准从2008版到2015版的修改,可以说是标准ISO9001从第一版1987版以来的四次技术修订中影响最大的一次修订。本次修订之所以影响最大,首先是因为2015CD版标准高屋建瓴,为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长期发展规划了蓝图,为未来25年的质量管理标准做好了准备。其次,ISO9001:2015 CD版标准取消了质量手册、文件化程序等大量强制性文件的要求,合并了文件和记录,统一叫文件化信息;通篇未出现‘记录’这一术语,全部用(活动结果的证据的)‘文件化信息’来代替。此外,新版标准还有许多变化引人注目,如增加了反映当今质量管理在实践和技术方面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好的方法;取消了预防措施;标准更加重视相关方的要求;将采购和外包的控制合并为‘产品和服务的外部提供控制’;
  首次提出了知识也是一种资源,也是产品实现的支持过程。
  总之,预计于2015年9月推出的新版标准更加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组织,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应用,更加适合于企业建立整合管理体系,更加关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泰州iso9001认证 新闻资讯
泰州iso9000认证 联系我们

    泽林认证●泰州企业服务中心

    手  机:130-7322-2278  张老师

    手  机:186-0613-9966  丹老师

CONTACT US

泽林认证·值得信赖的专业机构

泽林认证●泰州企业服务中心

手  机:130-7322-2278  张老师

手  机:186-0613-9966  丹老师

FOLLOW US

关注认证流程,欢迎添加微信

泰州iso9000认证